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隨著虛擬運營商業(yè)務向市場開放,很多民營企業(yè)也獲得了自己的電信網碼號資源。從目前來看,已經有42家企業(yè)拿到了虛擬運營商的牌照。不過,拿到牌照并不意味著萬事大吉。眼下,就有兩家虛擬運營商的電信碼網號資源被工信部收回。
工信部昨天發(fā)布通告,收回北京北緯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電信網碼號資源,對應的碼號資源分別是10022和10046。
10022和10046也是這兩家虛商的客服號碼。和基礎運營商一樣,客服號碼通常是客戶與公司溝通的最主要橋梁,對于那些缺乏實體渠道的虛擬運營商來講更是重要。
根據《電信網碼號資源管理辦法》,在規(guī)定時間內未啟用碼號資源的,主管部門可以收回已分配的碼號資源。
關于工信部的通告,北緯通信回應稱:被收回的客服號只供170號段的用戶使用,北緯虛擬運營商業(yè)務開展并不通過出售170碼號來實現,所以對公司業(yè)務沒有影響。
而小米移動在11月10日就曾經通過微信公眾號表示,由于10046客服熱線一直沒有啟用,所以今年5月就已經主動向工信部申請退回相關號碼。
為什么之前眾多企業(yè)爭搶虛擬運營商的牌照,但是到手的資源卻閑置不用呢?北京3G產業(yè)聯盟副理事長項立剛告訴我們,電信碼網號資源閑置可能不是個例,牌照是一種資源,對公司的估值有一定提升,但公司是否能夠從事具體運營則存在不確定性。
項立剛表示:“牌照是一個稀缺的資源。之前有很多企業(yè)爭相申請牌照,主要是在資本市場和品牌形象上有積極作用,而不是想開展業(yè)務。拿到牌照之后沒有積極開展業(yè)務的虛擬運營商也有很多。再看到很多開展業(yè)務的虛擬運營商的盈利狀況很不好,虛擬運營商對業(yè)務的開展會有更多的顧慮。”
北京郵電大學信息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曾劍秋則表示,收回電信碼網號資源在目前的管理規(guī)范之下是一種正常現象。根據《電信網碼號資源管理辦法》和相關的規(guī)定,拿到牌照之后就應該進行運營。如果不進行相關業(yè)務的運營,收回電信碼網號資源也是正?,F象。
虛擬運營商最近幾年的發(fā)展,經歷過低谷,目前似乎已經有了逐漸好轉的跡象。
在移動轉售試點期前兩年,除了個別虛擬運營商出現盈利外,42家虛擬運營商中絕大部分始終處于虧損狀態(tài)。然而,來到2016年,小米移動、阿里通信、廣東恒大等虛擬運營商已經實現盈利。但是虛擬運營商面臨的一大問題是移動轉售正式牌照依然沒有下發(fā),現在持有試點牌照的企業(yè)最終去留如何還存在變數。
從自身因素來看,除了實名制和碼號問題,虛擬運營商運行困難的另一個主要因素就是盈利模式不清晰。大量的虛擬運營商之所以出現虧損就是因為“批零倒掛”,即主要是因為基礎運營商給虛擬運營商和用戶的價格不同。例如,基礎運營商直接給用戶1M流量5分錢,而給虛擬運營商的價格高達1角5分錢,出現“批零倒掛”現象,這就造成虛擬運營商經營持續(xù)虧損的狀況。
那么,虛擬運營商的出路在何方呢?北京3G產業(yè)聯盟副理事長項立剛說,依托企業(yè)自身現有業(yè)務進行拓展,應該是比較好的方法。“比如說像阿里和京東這樣的企業(yè),有本身的業(yè)務,同時和虛擬運營商的業(yè)務進行捆綁,通過已有業(yè)務來促進虛擬運營商的相關業(yè)務。但這樣的工作一家企業(yè)做起來還是很難的,因為企業(yè)面臨著資源整合能力、資金支持等問題,同時也面臨基礎電信運營商的競爭。所以一般的企業(yè)都不敢這么做。而京東和阿里的實踐也不是非常成功。”項立剛說到。
北京郵電大學信息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曾劍秋建議,虛擬運營商最好不要和基礎電信運營商同質化競爭,因為電信運營是個周期長見效慢的行業(yè)。
項立剛則進一步解釋,只有最領先的電信運營商才能最大程度降低成本保證收益,從目前來看,只有少數幾家虛擬運營商才能笑到最后。